2014年6月3日 星期二

劉國松

中國傳統書畫水墨原本就是不追求寫實注重寫意,傳統書畫的精神將墨韻的精神情感紀錄下來,劉國松老師的作品將半抽象山水,即利用抽象性的書法元素使其作品兼具中國與現代的特質,保留了書法水墨中流動的美感與禪意,將傳統的書畫精神保留並帶入現代藝術創作,他發揚東方悠久深遠的繪畫傳統,因而享有「水墨現代化之父」的美譽。

我十分敬佩劉國松老師發揚自己的東方文化精神,我從來就不覺得東方充滿哲學的美術輸給西方的美術,中國的書法講究力與美,筆法力道與氣的變化使在宣紙上的字透露書寫者的心情與運筆的能耐;水墨的暈染則是一種流動無法預知的美,無論是清新淡雅的彩墨或是無彩色的墨在紙上留下未知的軌跡,而畫面的留白又透露著東方禪意精神。劉國松老師保留東方傳統美的精華進而創新,發展出半抽象的寫意精神,如此巧妙成功的轉化令我讚嘆不已。

太陽圖之四十一 
75×47.4cm
彩墨





天籟
68.5×38.5cm
彩墨





日光迷濛 
51.4×66.5cm
彩墨

紀嘉華

紀嘉華在2008年這一系列的作品,運用許多幾何的元素在作品中,邊界乾淨俐落,然而在色彩方面卻明亮柔和,畫面看起來沒有強硬的感覺,這些幾何的線條似乎呈現了自然界中在白光下四散的微弱的光線,有些曖昧不明卻又想在畫面中占有一定的份量。

在看伊通網站介紹有關紀老師2008系列作品中,了解到紀老師很重視繪畫的底基物和打底層,對他而言就如舞者對舞台的敏感和苛求,完整的打底是提供顏料筆觸舞蹈和演劇的必要基礎。藝術家吳東龍也十分重視打底,他認為豐富的打底可使簡單的畫面更有層次且更具吸引力,我曾經看過吳東龍老師的作品原作,原作因為可以觀察到肌理因此比網路上的圖片更有魅力,我沒有看過紀嘉華老師作品的原作,我希望有機會我也能看到,相信看到原作時會比看網路圖片看到更多豐富的層次並有不一樣的發現。



 遊移邊界-1
油彩∕畫布
91.5×91.5cm
2008




 波浪-1
油彩∕木板
61×61cm
2008





垂直幻想-3
油彩∕木板
61×61cm
2008



瞬息∕永久-1
油彩∕木板
30.5×91.5cm
2008

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

胡坤榮

第一眼看到胡坤榮的作品,我不免被畫面中的配色與幾何造型影響,這些幾何圖形色彩有象徵意義嗎?它們是藝術家想呈現的視覺符號嗎?然而看了關於胡老師對於自己作品的自述,我很驚訝的發現自己對於胡老師作品的解讀與他想呈現的差距很大。
胡坤榮闡述在他的作品中,色彩不代表任何物質的取捨,譬如:紅色並不代表太陽或是熱情,藍色也不是意味海、天空、冷靜,完全是色彩與色彩之間在構成,而互相引爆出美學上的能量。在造型上也沒有任何一種假設,是一種遠離人類思考的語言,將形式歸於繪畫本質的語言。
因此胡老師的作品技巧的處理方式也排除慣用的繪畫語言,如筆觸、肌理、材質的轉換,他將所有會導致聯想的因素減少,以飽和色彩平塗直線式的幾何組合他作品的結構。

過去的我在欣賞非具象繪畫的時候常以創作者的情感與身體性以及畫面給人的視覺感受,譬如:節奏感、律動感、空間感等切入,我第一次欣賞胡坤榮這樣追求繪畫純粹性的作品,因此我還很生疏,不是很習慣排除這些視覺情感的欣賞方式,欣賞了胡老師的作品,使我更認識了抽象繪畫不同的脈絡。





2014年5月20日 星期二

石晉華

石晉華的《走筆》系列將筆擬人化,一枝筆的磨損如同人生的歷練,筆是藝術家們創作的工具,筆的消耗造就作品的美麗,如同人在有生之年留下的痕跡,這件作品緣自於石晉華留學美國期間哥哥送給他的一枝原子筆,當這枝筆的油墨快用完時,他找來了一張白紙,以「扶著它走完最後一程」的心情,讓筆走完它生命中的最後一張畫,並寫了一首詩紀念它。之後這隻原子筆便投生在不同的原子筆、鉛筆與炭筆中,進行了好幾世的不同生命歷程。
《走鉛筆的人》是《走筆》系列後發展的作品,至今尚未完成,與《走筆》系列不同的是,藝術家放大創作的尺寸,親自用身體體驗筆的消耗與磨損,藝術家的患有糖尿病,所以做這件作品相當不容易,他一邊冥思誦念心經和華嚴懺悔偈一邊創作,白牆因鉛筆與藝術家身體留下的痕跡由白轉黑,彷彿紀錄了藝術家的一生,從出生像白紙般的純潔到歷練後滿滿的鉛筆痕跡。



 炭筆、紙
78.8×54.5cm


鉛筆、紙
98×219.5cm


鉛筆、紙、膠水
78.9×109.7cm








走鉛筆的人



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劉世芬

我之前在當代藝術館有看到劉世芬的作品:穆勒式花園─羊走迷,當時就對這件作品印象深刻,這件作品除了雕塑外還有一系列的平面作品,畫了許多類似人體器官與許多雌雄同體像是蝸牛等生物,當時並沒有非常了解藝術家的創作概念卻被作品的張力深深吸引。

最近在網路上瀏覽藝術家的簡歷,才知道劉世芬是一位非常特別的藝術家,她是醫院裡的護士,同時也是一名藝術家,因為醫院是她靈感創作的來源,因此她不會辭掉醫院的工作當一名全職藝術家。劉世芬的作品描繪了她在醫院工作的生活觀察結合女性主義、社會論述等,就因為她有獨一無二和其他藝術家不一樣的背景,她有著和別人不同的創作脈絡。在欣賞劉世芬的作品時,我會感到有些緊張不安,對於人類對於自己身體器官的未知與其他未知事物感到不安。



                                          穆勒式花園─重建術

林明弘

藝術家林明弘將我們熟知的阿嬤花布作為創作媒材,放大於整個空間與觀眾互動,林明弘認為藝術家必須要住在生活裡而不是閉門造車,在山上作仙,他重視作品與觀者的連結與互動,讓傳統與現代對話,林明弘的作品也提醒了台灣的當代藝術創作需要國際觀。
藝術家從最早的伊通公園、帝門藝術,到後來的各大城市邀展,近期更因為與LVCHANEL等時尚品牌合作而聲名大噪,他與品牌的合作有著不一樣的合作經驗,他將台灣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推向國際,使其他國家認識台灣文化,也秉持著創作的初衷。

林明弘將花布放大,類似普普藝術的挪用概念,雖然是挪用,卻有不同的意義流露在其中。花布是台灣特有的文化,也是許多人的記憶,美麗的服飾或是古早花布棉被,使作品產生文化記憶溫暖的聯想。





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

白宗晉

白宗晉的「白牌書寫」是用厚積墨法形成自然乾燥的墨染色塊,然後以極細筆順著色塊中的深淺走勢染紋描畫,我十分喜歡藝術家自創的這種技法,我覺得自然而無法預測墨染色塊中的深淺走勢是最有魅力的部份。
墨是一種很有趣的創作媒材,它會流動且流下各種不同的痕跡與濃淡變化,我們可以藉由不同的技法控制墨在作品上呈現的視覺效果,然而並不能像鉛筆素描等一些媒材這麼受控制,墨多少會因為它是液態也易暈染而產生一些無法預期的效果。

晉的「白牌書寫」表現了墨無法預期的美學,而細筆畫出的符號描繪了墨在紙上染出的樣貌,看似抽象卻又不是抽象,像是描繪畫的自身,作品是否為非具象作品也讓我思考到抽象與具象繪畫被定義的方式,我認為「白牌書寫」系列是一種紀錄墨在紙上痕跡的寫生,並不是非具象繪畫。


白色書寫    略過與著墨,消解中的山基
                                                    71x100cm


                                               人之天一拐之境
                                                     71x100cm

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曲德義

從曲德義老師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心思細膩、注重細節又勇於嘗試的藝術家,他在創作時會先分析各種細節,包括畫布、顏料、塗膠、色塊和筆觸等,均有深入的研究與試驗,進而發揮材料的物性,使它們成為藝術語言,我認為這是我最需要向曲德義老師的地方。我最近在做壓克力繪畫創作,和老師討論我的作品時發現我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我總是用同一枝筆畫圖,所以畫面看起來層次單調,老師告訴我,最好的畫圖工具有時候並不是畫筆,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物品。

曲德義老師常常開發獨特的繪畫工具,如兒童玩沙的小鏟子,煎鍋貼的金屬鏟,還把沉重的棍子綁在畫筆上等,不同的媒材會在畫布上留下不同的質感。欣賞曲德義老師的作品,使我在豐富的色彩與材質感的畫面中學到要更細心更細膩地處理自己的作品,而不是很直觀的畫出要表達對象的形體。

印象花園
壓克力、麻
162x195cm                                             





變奏
壓克力、麻布
162x195cm






變奏
壓克力、麻布
162x390cm

放大一百倍精細素描




2014年4月15日 星期二

莊普

莊普老師為當代資深的藝術家之一,對台灣當代藝術有重要的貢獻。我常去伊通公園看展,一直不知道在三樓的空間牆上掛著的就是莊普老師的作品,莊普老師的印記系列是持續以面積約僅一平方公分的正方形木頭,反覆的將它一點一點的印滿在整個畫面上,在這幅看起來極簡抽象的作品中,藝術家似乎在每個小格子中,描繪他的內心世界與符號,等著觀賞者以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解碼,莊普老師的印記系列可能受到蒙德里安的影響,以幾何圖形的方式創作,然而莊普的繪畫色彩更多元,也多了重複性的視覺美感。

莊普老師認為,一位藝術家可以有自己的創作風格,卻不能一成不變只創作單一的風格,這代表藝術家已經受限於風格而無法創新突破,一位藝術家的一生中,會因為碰到不同的人事物使生活經驗與創作改變,因此莊普老師不侷限於單一媒材與任何創作形式,不斷地挑戰創新,這樣的思維我覺得是藝術創作者值得學習的地方。

                               匯集 莊普 130x194cm , 壓克力/畫布





夏.綠.意 莊普 80x80cm , 壓克力/畫布











召喚神話



2014年4月9日 星期三

廖堉安

之前廖堉安老師有來我們系上當代課老師,他是一位幽默可愛的老師,和他的作品很像,廖老師的作品多為壓克力繪畫,他創作時有自己的一套系統與方式:格紋等裝飾性的色塊圖案、鮮豔大膽的色彩、動物主角擬人化。他的作品看起來活潑大膽,創作時卻要非常細心處理畫面中的每個色塊,他擅用紙膠帶作為輔助,幫助他將色塊處理的乾淨俐落。
廖老師的作品瀰漫著濃稠的“都會情節”,他從小就生在都市,對身邊大量的喧囂與都市生活複雜的壓力和焦慮下有感觸,作品中的動物主角脫離現實,帶有豐富的表情與肢體動作,像是回到自己領域處的解放。

我覺得廖老師的作品很可能就是在描繪他的心理狀態,他在都市裡生活成長,回到私領域的工作室裡才能擺脫現實,我也是在都市裡長大,所以欣賞廖老師的作品時有共鳴,我認為都市生活有時緊張又無趣,在創作時能暫時擺脫現實,盡入另一個私人空間。







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

吳東龍

這星期的課我們到就在藝術空間看吳東龍-七張床個展,很榮幸可以聽藝術家本人親自解說作品,親自到現場看原作真的和在網路上看圖片很不一樣,可以看到藝術家自己製做的畫布,十分厚實。
吳東龍親手製作畫布,除了外框自己釘製外,畫布表面還加工塗上混合物打底,製造不同的肌理質感,這是他參考古典油畫的打底方式,使簡單的畫面變得有層次。我最喜歡的作品為Color-Line 20,這件作品由八幅油畫組成,有三種尺寸,不同的尺寸使作品富有變化不呆板,每幅像一首詩中數個段落,合起來是一首完整的詩,而畫面的底色做了藍紫色調的暈染,不同顏色與深淺的線條產生前後空間感與節奏律動感。

這次展覽的作品是吳東龍在紐約駐村生活經驗的情感創作,雖然我並沒有去過紐約也無法和藝術家的記憶直接連結,但在作品中我隱約可以感受到紐約空氣的濕度與藝術家對生活環境的情感,他的記憶就像朦朧美麗的詩。


Color Line-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