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

迫 聲音 北美館音像裝置展

這個展覽有許多錄像與音像裝置作品,需要特別注意展場規劃,作品與作品之間的聲音不可以互相干擾,聲音是作品非常重要的元素,因此展場的隔音設備很周全。一走進展場看見的第一件作品,是藝術家克里斯.瓦東克的《人像柱》,使用投影的方式將一對上班族男女投影在入口兩側,兩台投影機同部放映,這兩個人衣冠楚楚,卻都困在某種體制中而拼命翻身,看起來十分幽默。




克里斯.瓦東克《人像柱》



另外我也很喜歡一件作品是塔非克團體、楊.奧爾拉瑞所做的《72變》,以六個大金屬框架裝置LED燈管製成,是一件結合燈光和聲音的互動裝置作品。當作品啟動時,燈光和聲音會因為程式製造出獨特的視覺和聲音舞碼,讓人有如置身超現實的境地,觀眾可選擇不同的程式和作品產生互動,燈光和聲音會有不同的變化與視、聽覺的體驗。


塔非克團體、楊.奧爾拉瑞72變》








松山基地節 屬於藝術家的音樂調色盤

這個展覽展現五組藝術家的跨界創作作品,以五月天的詞、曲和正向精神做為創作藍本,以「勇敢追夢」精神做為號召創作出屬於藝術家與五月天的優秀作品。
其中我最喜歡的兩件作品是冠華老師和學長姐做的「一棵蘋果」和法國藝術家Alexis Mailles 的 「The Next Memory」。
一棵蘋果的創意概念來自聖經「創世紀」,亞當和夏娃吃下善惡果後人類就被上帝趕出伊甸園,展開冒險,蘋果裡就像有著一個巨大的迷宮,藏著人類未知的命運,我覺得這件作品的脈絡很好,視覺性也很強,在黑暗中發光。

The Next Memory的創意概念來自諾亞方舟,諾亞方舟被創造來拯救美好的事物和回憶,藝術家巧妙運用燈光、電扇、盆栽植物等科技藝術,製造出美麗的視覺效果與振憾的聽覺,彷彿諾亞方舟與大洪水的景象就在眼前。



The Next Memory






一棵蘋果

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Sol Lewitt

(1)  Sol Lewitt的作品提出來的觀念有哪些?(他的意念在哪?為什麼要使用那些色塊或線條?)

Sol Lewitt
他的藝術理念—他崇尚簡約主義的那種冷靜的方式,同時也追求個性化的突破,所以他的作品表現方式為對抽象表現主義的反動。這促使了他一身兼有兩種性質很不同的藝術理念,一種非常理性的,一種反理性類似於概念主義。他認為色塊和線條要表達明晰,並且他尋求開放式的幾何結構Sol Lewitt的創作一直以塊化立方體的開創性為“主要結構”。並且他不希望廣泛的畫布結構顯得過於局限性,所以他才會用一些變化的線條,跳躍的色塊來進行創作。




(2)  介紹Sol Lewiit的作品。

不完全開放的多維數據集
/
Sol LeWitt
探討從一個完全開放的立方體,到不完全開放立方體變化有幾種可能性利用有趣數學問題、思緒去推算,從最少三個連接的邊為一個維度到最多11個邊總共有122個,其中又以7個邊的最多(32個不開放立方體)Sol LeWitt回歸到最基礎想法,解剖立方體的所有可能性,然後創造屬於他自己的結構
雖然Sol LeWitt這個想法是很簡單的,但系列給觀者觀感是很困難、混亂,因為這是個理性的數學觀念、思路,而Sol LeWitt用有趣的形式展出,讓觀者去了解其中的過程。












牆畫/
這系列作品有顏色和圖案的光學效應的探索每個寬度是依據一個嚴格準則去執行,採取簡單的形式,並通過一系列的排列運行改變方式會讓你建立一個數學公式、設計

而這系列在顏色中找尋一個在整體視覺空間效果的平衡、清晰,而作品裡的綠、紫、橙Sol LeWitt利用三原色及灰或黑中的2次色所得到的顏色,而且仔細一看牆畫1112 顏色跟顏色間是不會重疊方形依據一個數學公式循環著,但在整個視覺上還是達成平衡,牆畫1152切割方式、長度不同,看似隨意的,卻是依照著一個系統、規則化








(3)  相較於極簡藝術,Sol Lewitt認為他的作品比較偏向觀念藝術的條件是什麼?

因為Sol LeWitt相信理念是最重要的,他發展起了一種個人化的線條、色彩與形式的語法,他用這種語法將他的理念改寫為可以由其他人實施的指令這種變現方式和創作理念偏向於觀念藝術的範疇。 Sol Lewitt強調他的作品在其執行的想法 “一個盲人可以使藝術,如果有什麼在他的頭腦可以傳遞到另一個心靈在某種有形形式,”這點和觀念藝術的摒棄藝術實體的創作,採用直接傳達觀念,使用實物、照片、語言等方法,把一些生活場面,在觀眾的心靈和精神中突現出來的觀念很相似
雖然Sol LeWitt他的視覺詞彙具有較強的對齊極簡主義,盡但是他優選的調用雕塑,是變化的幾何形狀,由鋼,聚氨酯,或混凝土構成,通常具有層疊立方體無側。這些打破了極簡藝術的先驅,和觀念藝術的表現方式更為貼近,所以我們覺得這應該就是Sol Lewitt認為他的作品比較偏向觀念藝術的條件。




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台北MOCA 後人類欲望

這次的展覽主題源自「後人類」一意題所展開的研究而來,學術界和藝術界雖對其定義分歧仍然不少,但已普用這詞語來形容二十一世紀現代人日漸分歧、複雜的生命期許和身分認同之上。
這個展覽有很多作品很吸引我,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作品是藝術家劉世芬的穆勒氏花園—羊走迷。會對這件作品產生興趣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最近修了聖經課,對聖經故事感興趣,劉世芬採用臺鹽製作的鹽雕山羊頭骨,喻意人類及人類思想的發展,中間的雕像是她自己的塑像,後面長著尾巴,代表著退化,在聖經中,人被形容成迷途的羔羊,藝術家認為或許在上帝眼中自己正在退化。我認為藝術家藉由這件作品探討著人類的性別與生存定義,她在當中反覆不斷地沈思






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

幸福大師雷諾瓦畫展

我認為可以看到大師的原作是件幸福的事,能夠靠近去欣賞與觀察雷諾瓦畫中的筆觸真的很棒,這和看印刷品上的圖片感覺是不同的,雷諾瓦是印象派畫家,在觀察雷諾瓦作品的時候,我想起我的老師沈禎在教我們畫油畫的時候也是比較接近印象派的畫法,人物膚色的陰影帶有藍色與綠色,我很喜歡這樣的色彩,因為藝術源自於光,可以說有光才會有藝術,色光反射出不同的色彩。

戴帽女子是雷諾瓦最喜愛的主題之一,這樣的興趣與他出身材縫師家庭有關聯,我十分喜歡戴雷絲帽的女孩這件作品,女孩的皮膚白皙紅潤,她戴得帽子與穿的衣服雖然是白色,卻用許多色彩表現皺摺與陰影,充分表現印象派的觀點。


在草地上的採花少女


沐浴的年輕女子



銀蓮花



戴雷絲帽的女孩

亞當.尼特

亞當尼特的作品是我在這次藝術博覽會看到印象最深刻的,他的作品探討空間,有用雙凸透鏡、油畫、錄像、複合媒材拼貼等表現手法,想探討的主題都是空間,我猜想他可能先用錄像紀錄,再參考錄像的畫面創作其他作品。
其中我覺得最特別的是他運用雙凸透鏡等媒材創作的一系列叫空間版本的作品,以不同的位置姿勢角度去觀看,可以看到畫中的人不同的角度與姿勢,有點類似小時候看到的動畫卡片,十分有趣。

我覺得亞當.尼特的作品有點像立體派的概念,立體派把三度空間歸結成平面,也有點像未來派,未來派以重複的、重疊的、模擬影片的方式,以表現運動中的概念,從他的作品裡可以感覺到這兩種派別的概念。















                                        空間版本
                                        採用凸透鏡、全像素技術、
                                        網版印刷的有機玻璃、金屬
                                        木材等技術,創造出一系列
                                        高收藏價值的限量藝術品。



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Josef Alber 與 James Turrell

1) 這兩位藝術家各自的創作背景與創作媒介


Josef alber
德國畫家、設計師,極簡主義大師。是美國「繪畫抽象以後的抽象」及「歐普藝術」(OP Art)的先驅.
創作背景為二戰前夜希特勒政權的重壓,抽象主義興盛,後來又經歷了十九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西方世界對世界萬物的認識經歷了一個輝煌的時期,他曾就讀於美國的黑山學院,在那裡接受了達達主義的藝術觀念。早期作品都是具象畫,但不久即轉變為徹底的幾何抽象繪畫,而且一直堅持以抽象繪畫形式表現;1940年後造型簡潔,探求色彩和造型間微妙的關係,每一正方形沒有圖形與背景之分,被稱為「硬邊藝術」(Hard Edge)的風格。
20世紀50年代,是抽象主義的興盛期,勞森伯格將達達藝術的現成品與抽象主義的行動繪畫結合起來,創造了著名的“綜合繪畫”,這是他走向波普藝術的開端。在20世紀60年代,他開始把大眾圖像拼貼成大型絲網版畫,對波普藝術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他以抽象表現主義風格試驗攝影設計與繪畫,逐漸發展出個人的獨特藝術風格——融合繪畫,這是一種美術拼貼技法,利用生活上的實物與新聞圖片組成抽象的畫板畫
創作媒介:
勞森伯格打破了傳統的繪畫、雕塑與工藝的界限,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他的“集成”作品引發了二戰後美國藝術界的騷動。

在他的創作世界裡,報紙、廣告、商標、影視圖像、封面女郎、速食、卡通漫畫等都可以成為創作素材。他幾乎把所有可以找到的東西,甚至喂飽的山羊、剪碎的報紙、布料、時鐘、攝影、繪畫等,一股腦地塞進自己的作品中,再用顏色拼合






Josef alber





James Turrell
一位以空間和光線為創作素材的當代藝術家。1943年5月6日出生於美國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州的帕薩迪納。他的父母親都是貴格會信徒。
創作媒材:將光當做一種材料,但是感知才是媒介,天空、光、空間




James Turrell





2) 這兩位藝術家如何在作品中進行色彩的探究

Josef alber有時候用相同的抽象拼貼畫元素相似的著色筆觸不斷得嘗試進行創作,一貫追求有系統、有秩序、實驗性、簡潔的構成,呈現色彩與直線間的精確呼應關係,他所表現的重心在追求形與形間、色和色間的關係與平衡。在理性的幾何硬框中隱然帶有感性的意圖,表現暖色與寒色寒色與寒色比鄰所產生的聚散與前後推移的空間感。在筆觸上,運用單色上彩料並非厚塗,所以有濃淡筆觸可見。

James Turrell利用封閉空間將觀者包圍,以控制觀者接收光線的程度。善於以光線隧道投射手法來創造出看似具有品質和重量的形狀,但其實這些形狀只是光線的投射。





3) 比較這兩位藝術家的創作過程與展出方式 


Josef alber
他在各領域尋找極致來重新建構對世界的認知。運用的色彩關係的圖例,這些圖例生動直觀地體現了現代色彩理論色彩的變換與協調色相與環境的關係。色彩的這種純粹性一直讓亞伯斯著迷不已,並試圖用這種純粹的關係去構建世界的關係。“色彩是一種結構方式/以呈現它們的圖像,一次色彩變得有自主性/我感興趣於一種特異的效果/一種美學經驗有並置的色彩之間互動中孕育而生。”亞伯斯精確地計算了每塊顏色區域的面積,設計好他們之間的對比,將顏色同樣不加調和地直接刮到畫布上,三個或是四個同心方由內向外擴展。為達到色彩的精確性

James Turrell
創作過程挑戰人們快速觀看藝術作品的習慣。他認為觀者在一件藝術作品上花費的觀看時間太短,以致於無法認真欣賞作品本身。通過作品本身出發,運用光線照射方式的控制,讓作品更有生命力
展出方式通常利用封閉空間將觀者包圍,以控制觀者接收光線的程度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

懸置在速度的表面—陳怡潔個展

這次親眼看到老師的作品真的很棒,之前在聽老師介紹這系列作品的時候只看到了照片和影片,但實際去看老師的作品,可以看到旋轉畫布上顏料的質感與旋轉的速度感。
在這次的問答時間,我問了老師一個問題:老師將作品和取材的漫畫與歷史資料分別放在不同的地方呈現,我不太懂為什麼要分開放?老師取材的動漫是在蘇格蘭出版的,在台灣很少人看過這些雜誌漫畫,這樣是不是不太能讓觀眾馬上理解作品想表達的事?後來老師回答我:之所以會將歷史資料和作品分開放是因為老師認為展出來的就是完整的作品,而那些歷史資料並不是作品的一部分,有部分原因也是因為空間不夠大,老師把歷史資料放在最後是想要帶給觀眾一種謎底揭曉的感受。

聽玩老師的回答後,我認為老師佈展的思考方式很好,仔細想過之後我也覺得若是直接把資料放在旁邊有點太直接了,反而讓觀眾沒有更多的空間去思考作品。









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亞洲巡弋

1.展覽中你最欣賞的作品是哪一件?


這次的展覽中,我最欣賞的作品是陳慧嶠的噬夢人,老實說剛開始看到這件作品時並不知道這件作品到底想表達什麼,但我卻有一種說不出的浪漫感受,這種感覺很特別也很朦朧,也許曾經在電影裡看到類似的景與燈光氣氛,或是來自生活中的體驗,還是來自我的夢境?後來聽了老師解說這件作品,作品由不同頻律的LED燈和投影在枕頭上表現其中的意境,LED閃爍的時間不同,有如人與自己或與其他人之間的對話。之後再去回顧這件作品,我產生了一種想像,彷彿藝術家正在與夢中的自己對話,「我從你的眼裡進去,你從我的額上醒來。在辨認我時也把你自己辨認,你存在我才存在;由此開始你的未來」我認為這件作品藝術家呈現的是與夢中人的對話,閃爍不同頻率的聲波與心跳。




噬夢人/陳慧嶠





2.展出四個主題中哪一個主題與作品你覺得最為相符。

我認為展出的四個主題中隔絕今界與當中的作品最為相符,隔絕今界的展場是在一個黑暗的環境,和其他展場的環境看起來不同,當中的三件作品在黑暗中發光,無論作品用到多少光源,看起來都像一個獨立的小世界,所以來到展場感覺來到不一樣的時空
就作品想表達的含義來說也和主題很相符,例如吳季璁的水晶城市呈現一個由燈光折射和投影出來的虛擬城市,陳慧嶠的噬夢人表現自身對於夢境的感觸,這些作品都讓人產生些微的疏離感。




水晶城市/吳季璁




3.請詮釋四個主題之間相互呼應的關係。

這四個主題分別呈現了台灣當代藝術家們所關注的議題與各種創作方向。這四個主題中每件作品要表達的雖然不盡相同,卻反應了現在台灣藝術家所關心的事物,可能是對社會現實的投射、個人對於事物的看法等。這四個主題看似不同卻相輔相成,似乎在詮釋台灣當代藝術的思考方式與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