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群
生平簡介
朱德群,原名朱德萃。1920年10月24日生於安徽蕭縣白土鎮(蕭縣原屬江蘇,1955年劃歸安徽省)蕭縣雖然地處淮北一隅,但素有修文習藝的傳統。白土鎮四面環山,朱德群幼時常在山林間遊憩。他的祖父朱漢山、父親朱禹成世代行醫,也都喜愛書畫,父親暇時常作畫自娛,他也隨父畫畫,臨習草書。家裡收藏的書畫作品,成為他的藝術啟蒙教材。小學畢業後,到徐州上中學。1935年投考杭州國立藝專,因當時中學尚未結業,他借用堂兄朱德群的畢業證書報名,從此成為朱家第二個“朱德群”。從朱德群先生青年時代的求學經歷和他的海外奮鬥歷程,人們都能感受到這位藝術大師那始終堅定地保持著的創作主旨。因此,人們得見了一連串曾經在朱德群先生藝術跋涉中隱現過的身影:吳大羽、多裡瓦爾、米修、皮埃爾、畢卡索;他們是朱德群人生交往的一個個相當有意味的組成部分,甚至是朱德群先生繪畫生涯的現實的藝術環境。於是,環繞著傳主朱德群先生,二十世紀歐洲畫壇以一個個具象得以喻示出來。
作品《永恆》
《永恆》為抒情抽象畫派代表人物朱德群七十年代創作轉型期的代表作。畫家成熟地將內在的心像進行轉譯,西方的元素逐步降低,以東方的智慧不斷地改造身在西方的自己,從而形塑屬於自我獨特的藝術世界。他以大筆刷恣意地揮灑其間,時而抒情溫柔,時而豪情奔放,筆力逎勁,我們可透過筆刷的運動方向,想像畫家作畫時充滿活力的身體動能、那如樂音般的韻律,以及東方的美學意趣。當中橘紅與銘黃的溫暖、飽滿色彩,從幽冥的青藍中綻放,情感如熾的豔紅火苗與那道宛如永恆的白光,暗示著生命的激情與希望。如同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樂曲,充滿希望,透露令人目眩的創世之光。
吳冠中
生平簡介
吳冠中出身貧寒,他的人生遭逢中國二十世紀最動亂的時期。
一生可分三個三十年來看,前三十歲雖然有戰亂,他在現代美術薰陶之後,考上公費留法深造,1950年從巴黎返回中國的三十年,卻被貼上藝術叛亂者標籤,批判對象,後三十年才是他的藝術奮鬥開花結果,他的經歷反映中國從思想傳統走上現代過程。
20世紀現代中國繪畫的代表畫家之一,吳冠中為中國現代繪畫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探索東西方兩種藝術語言、觀念的不同創作理念。對於抽像美、形式美、形式決定內容、生活與藝術息息相關的觀點。
在法國學畫師法蘇弗爾皮教授,學的不是學院派的具象寫實技巧,而是用意象手法,講究誇張、變形、錯覺、整體的結構,追求意境而不是形似。他說蘇老師「影響我終身的藝術創作與人生道路」。
一生可分三個三十年來看,前三十歲雖然有戰亂,他在現代美術薰陶之後,考上公費留法深造,1950年從巴黎返回中國的三十年,卻被貼上藝術叛亂者標籤,批判對象,後三十年才是他的藝術奮鬥開花結果,他的經歷反映中國從思想傳統走上現代過程。
20世紀現代中國繪畫的代表畫家之一,吳冠中為中國現代繪畫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探索東西方兩種藝術語言、觀念的不同創作理念。對於抽像美、形式美、形式決定內容、生活與藝術息息相關的觀點。
在法國學畫師法蘇弗爾皮教授,學的不是學院派的具象寫實技巧,而是用意象手法,講究誇張、變形、錯覺、整體的結構,追求意境而不是形似。他說蘇老師「影響我終身的藝術創作與人生道路」。
作品
這兩幅畫看起來很相似,是因為都來自同一個地區、相同樣貌,可是在筆觸筆法上卻不相同,交河故城給我們的感覺在歷史上經歷戰爭的摧殘彷彿身歷其境,在無境天邊描繪了千百隻盤旋飛翔的鴉鵠更荒原古堡的淒涼與歷史的滄桑,在筆觸、手法上豪邁自由的揮灑、細膩的層次交疊、勾勒的線輕飄轉折,雖然寫實但卻傳達如詩一般的寫意。
而高昌遺址在畫面、筆觸較為保守,雖然比觸細膩、畫面乾淨,卻沒有比交河故城帶給我們的印象深刻、視覺上的充實感。
高昌遺址
交河故城
趙無極
生平簡介
趙無極,華裔法國畫家。生於中國北京。童年在江蘇南通讀書,並學習繪畫。1935年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師從林風眠。1948年赴法國留學,並定居法國。在繪畫創作上,以西方現代繪畫的形式和油畫的色彩技巧,參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意蘊,創造了色彩變幻、筆觸有力、富有韻律感和光感的新的繪畫空間,被稱為“西方現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現為法蘭西畫廊終身畫家,巴黎國立裝飾藝術高等學校教授,獲法國騎士勳章。
作品
早期
以人物和風景為主的具象油畫
1954年,轉入抽象,浮動與虛無的空間和變幻色彩之中。符號逐漸解散,消失,畫面為自由的筆觸和大片顏色。
50年代後
創作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早期。
作品多以黑、褐等暗色為基調,筆觸激烈,充滿力度,畫面極富運動感,
七十年代中期以後,進入另一階段,其油畫技巧日臻嫻熟,色彩變得艷麗明亮,畫面更側重對空間和光線的追求,蘊含天地水火等種種大自然的要素,更具有風景的意味,氣氛越來越平靜。
80年代後
創作隨心自如,無論用色與下筆均敏銳、堅定和自信。
同期的精彩鉅作為《25.06.86桃花源》,畫中懸浮的葡萄紫和深海的湛藍層層相間,如煙的灰白色調子製造出宛如瀑布湍流般的景象。下筆的力道時輕時重,將觀者引入一個無盡的空間,想像得以飛馳。三澗直式構圖極為特殊,以中國水墨畫的垂直構圖為藍本,別具意義。
趙無極將中西方結合,作品反映了由對西方抽象藝術的熱衷到回歸中國傳統這條主線,而這種回歸又不是一種簡單的回歸,他是有機的,是從哲學和美學的高度審視下的回歸。他那酣暢淋漓的油彩下所蘊含的東方意韻令人沉醉,而其筆端也自然的流露出了幾十年海外生活所理解和滲透的西方的浪漫主義色彩。那些美好的意像不時角動人們的心弦,使湧動著地神奇變化的風雲,咆嘯微茫的海濤頓時融化在無盡的藝術幻想中。
無題
張大千
生平簡介
張大千,最早本名張正則,後改名張援、張諠,小名李,號李爰,別署大千居士、下里港人、齋名大風起兮,中國當代知名藝術家,四川內江人, 祖籍四川省映秀。因其詩、書、畫與齊白石、溥心畬齊名,故又並稱為「南張北齊」和「南張北溥」。與黃君璧、溥心畬以「渡海三家」齊名。二十多歲便蓄著一把大鬍子,成為張大千日後的特有標誌。曾與齊白石、徐悲鴻、黃君璧、黃賓虹、溥儒、郎靜山等及西班牙抽象派畫家畢卡索交遊切磋。
二次大戰結束之後,多次在世界各地辦畫展,包括法國巴黎、英國倫敦、瑞士日內瓦、印度新德里、比利時、希臘、西班牙、新加坡、泰國、德國、巴西、美國及香港等地。
張大千1949年離開中國大陸以後旅居世界各地。1976年後定居台北市。1983年,台北故居捐給國立故宮博物院成立「張大千先生紀念館」。
二次大戰結束之後,多次在世界各地辦畫展,包括法國巴黎、英國倫敦、瑞士日內瓦、印度新德里、比利時、希臘、西班牙、新加坡、泰國、德國、巴西、美國及香港等地。
張大千1949年離開中國大陸以後旅居世界各地。1976年後定居台北市。1983年,台北故居捐給國立故宮博物院成立「張大千先生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