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

白宗晉

白宗晉的「白牌書寫」是用厚積墨法形成自然乾燥的墨染色塊,然後以極細筆順著色塊中的深淺走勢染紋描畫,我十分喜歡藝術家自創的這種技法,我覺得自然而無法預測墨染色塊中的深淺走勢是最有魅力的部份。
墨是一種很有趣的創作媒材,它會流動且流下各種不同的痕跡與濃淡變化,我們可以藉由不同的技法控制墨在作品上呈現的視覺效果,然而並不能像鉛筆素描等一些媒材這麼受控制,墨多少會因為它是液態也易暈染而產生一些無法預期的效果。

晉的「白牌書寫」表現了墨無法預期的美學,而細筆畫出的符號描繪了墨在紙上染出的樣貌,看似抽象卻又不是抽象,像是描繪畫的自身,作品是否為非具象作品也讓我思考到抽象與具象繪畫被定義的方式,我認為「白牌書寫」系列是一種紀錄墨在紙上痕跡的寫生,並不是非具象繪畫。


白色書寫    略過與著墨,消解中的山基
                                                    71x100cm


                                               人之天一拐之境
                                                     71x100cm

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曲德義

從曲德義老師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心思細膩、注重細節又勇於嘗試的藝術家,他在創作時會先分析各種細節,包括畫布、顏料、塗膠、色塊和筆觸等,均有深入的研究與試驗,進而發揮材料的物性,使它們成為藝術語言,我認為這是我最需要向曲德義老師的地方。我最近在做壓克力繪畫創作,和老師討論我的作品時發現我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我總是用同一枝筆畫圖,所以畫面看起來層次單調,老師告訴我,最好的畫圖工具有時候並不是畫筆,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物品。

曲德義老師常常開發獨特的繪畫工具,如兒童玩沙的小鏟子,煎鍋貼的金屬鏟,還把沉重的棍子綁在畫筆上等,不同的媒材會在畫布上留下不同的質感。欣賞曲德義老師的作品,使我在豐富的色彩與材質感的畫面中學到要更細心更細膩地處理自己的作品,而不是很直觀的畫出要表達對象的形體。

印象花園
壓克力、麻
162x195cm                                             





變奏
壓克力、麻布
162x195cm






變奏
壓克力、麻布
162x390cm

放大一百倍精細素描




2014年4月15日 星期二

莊普

莊普老師為當代資深的藝術家之一,對台灣當代藝術有重要的貢獻。我常去伊通公園看展,一直不知道在三樓的空間牆上掛著的就是莊普老師的作品,莊普老師的印記系列是持續以面積約僅一平方公分的正方形木頭,反覆的將它一點一點的印滿在整個畫面上,在這幅看起來極簡抽象的作品中,藝術家似乎在每個小格子中,描繪他的內心世界與符號,等著觀賞者以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解碼,莊普老師的印記系列可能受到蒙德里安的影響,以幾何圖形的方式創作,然而莊普的繪畫色彩更多元,也多了重複性的視覺美感。

莊普老師認為,一位藝術家可以有自己的創作風格,卻不能一成不變只創作單一的風格,這代表藝術家已經受限於風格而無法創新突破,一位藝術家的一生中,會因為碰到不同的人事物使生活經驗與創作改變,因此莊普老師不侷限於單一媒材與任何創作形式,不斷地挑戰創新,這樣的思維我覺得是藝術創作者值得學習的地方。

                               匯集 莊普 130x194cm , 壓克力/畫布





夏.綠.意 莊普 80x80cm , 壓克力/畫布











召喚神話



2014年4月9日 星期三

廖堉安

之前廖堉安老師有來我們系上當代課老師,他是一位幽默可愛的老師,和他的作品很像,廖老師的作品多為壓克力繪畫,他創作時有自己的一套系統與方式:格紋等裝飾性的色塊圖案、鮮豔大膽的色彩、動物主角擬人化。他的作品看起來活潑大膽,創作時卻要非常細心處理畫面中的每個色塊,他擅用紙膠帶作為輔助,幫助他將色塊處理的乾淨俐落。
廖老師的作品瀰漫著濃稠的“都會情節”,他從小就生在都市,對身邊大量的喧囂與都市生活複雜的壓力和焦慮下有感觸,作品中的動物主角脫離現實,帶有豐富的表情與肢體動作,像是回到自己領域處的解放。

我覺得廖老師的作品很可能就是在描繪他的心理狀態,他在都市裡生活成長,回到私領域的工作室裡才能擺脫現實,我也是在都市裡長大,所以欣賞廖老師的作品時有共鳴,我認為都市生活有時緊張又無趣,在創作時能暫時擺脫現實,盡入另一個私人空間。







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

吳東龍

這星期的課我們到就在藝術空間看吳東龍-七張床個展,很榮幸可以聽藝術家本人親自解說作品,親自到現場看原作真的和在網路上看圖片很不一樣,可以看到藝術家自己製做的畫布,十分厚實。
吳東龍親手製作畫布,除了外框自己釘製外,畫布表面還加工塗上混合物打底,製造不同的肌理質感,這是他參考古典油畫的打底方式,使簡單的畫面變得有層次。我最喜歡的作品為Color-Line 20,這件作品由八幅油畫組成,有三種尺寸,不同的尺寸使作品富有變化不呆板,每幅像一首詩中數個段落,合起來是一首完整的詩,而畫面的底色做了藍紫色調的暈染,不同顏色與深淺的線條產生前後空間感與節奏律動感。

這次展覽的作品是吳東龍在紐約駐村生活經驗的情感創作,雖然我並沒有去過紐約也無法和藝術家的記憶直接連結,但在作品中我隱約可以感受到紐約空氣的濕度與藝術家對生活環境的情感,他的記憶就像朦朧美麗的詩。


Color Line-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