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5日 星期二

李元佳

最近在北美館的李元佳回顧展十分精彩,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李大師的作品,李元佳是台灣抽象畫的前衛開拓者之一,也是最早將觀念視為創作的藝術家。
在這個展覽中我對李大師一系列無題的作品感到很有興趣,畫面的色彩豐富,用水彩呈現,卻有中國書法的韻味,看了簡介後才知道原來大師在創作這系列作品時以書法入手,並研究康丁斯基畫面中色與面的配合及音樂性的律動表現。

欣賞這些作品讓我想到我修了一堂書畫藝術的選修課,在課堂中老師請我們練習書法,然而我們練的並不是楷書,而是甲骨文、金文、篆體等字體,剛開始我不懂老師為什麼要我們練習寫這些我們看不懂又這麼圖像化的字型,後來練習後我比較了解,將書法字的辨識性抽離,還原到字的造型與運筆,漲墨與枯墨的表現等,才是我們在創作中可以運用語表現的方式,李大師無題系列作品表現了書法的精髓又與西方繪畫的音樂律動性結合,使我重新的思考創作的可能性。





無題  水彩  26.6X54.5cm




無題(局部) 油彩、絹本







2014年3月18日 星期二

郭東榮

郭東榮教授出生於嘉義市,雖已高齡87歲,至今仍不斷創作,也積極參與推動藝術發展的活動。郭教授並沒有固定的畫風,有時寫實有時抽象,也有半寫實的創作,有人跟他說他這樣沒有固定的畫風很吃虧,但是他仍然相信自己是對的,他堅持自我的創作使他得以成功並獨樹一格他在創作中不斷地尋找自我、挑戰自我,他不像其他藝術家只畫一種畫風,因為藝術本來就是一個自我挑戰的過程
郭教授近年有感於環境、文化及政治改變,2009年開始將變幻無常的世界以抽象形式表現,運用隨機的線條及歡愉的色彩,交織出充滿童趣的「世界在變」系列畫作。我十分喜歡這系列的作品,繽紛的色彩在畫布上舞動且千變萬化,除了表現千變萬化的世界,也表達了他對藝術創作的變化無常與對創作旺盛之生命力

                                                            郭東榮《世界在變No.44》合影



世界在變







                                                                               變與不變

2014年3月11日 星期二

文字詮釋 抽象表達

這個單元是代課老師廖堉安讓我們用抽象的方式進行的練習,我們可以用各種材質,創造出符合文字意象的線條或圖形。
在這次的創作中,老師鼓勵大家可以多嘗試各種技法與材質。大膽創作,也是我在這堂課學到最多的創作技巧方式。我用粉蠟筆在紙上塗色後,再用指甲、鑰匙把蠟筆刮掉,有時先刮在上色,有時上完色再刮,有不同的視覺效果,又有時用鑰匙把紙刮破,展現視覺張力與情感。
另外我也使用水性色鉛筆,先在紙上畫出顏色與線條,再用水暈染,由於手邊沒有水彩筆,所以我將手或衛生紙沾濕暈染,衛生紙上會有暈染的顏色,再空白處擦拭,有類似粉彩的效果。將水少量潑灑在紙上暈染,水滴與水留動的痕跡也會因為水性色鉛紀錄在紙上。

這次的創作讓我學到即使手邊沒有很多媒材或材料,運用不同的方式也可以有不同的效果,然而如何讓創作更明顯貼切的表達題目上的文字是我需要加強的部份。







2014年3月4日 星期二

潘鈺

潘鈺的作品常以日常生活中的物件為符號代表,去陳述她想表達的事物與情感,雖然她是以具象與精緻的寫實技巧去描繪她畫的物件,然而物件本身不僅抽離了它們的功能性而被附與著不同的存在意義,也發揮了情感,構圖經由巧思放大了體積,轉入思考性的層面

我認為潘鈺也算是非具象的藝術家,非具象繪畫常使用線條與色塊,點線面等元素轉化為視覺符碼,進而表現想要探討的主題,而潘鈺用了不同的元素取代了這些線條與色塊,這些物件因為是我們日常生活可以看得到的東西,更能讓觀者在生活經驗中與情感層面產生連結,例如潘鈺的「阻隔系列」,鎖,是她不愉快婚姻的視覺符碼。在潘鈺的畫裡,物件以轉變為抽象的符號,失去了它們原有的功能性,而有了新的意義



排列的阻隔
綜合媒材
53x182cm




浮動的螺絲釘
綜合媒材
162x260cm





漂浮的螺絲釘
綜合媒材
(120x120cm)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