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5日 星期二

創作的身體性_聽覺 2

在這次的單元,我發現自己會將聽到的聲音拆解,並一個個用符號代表,表現在我的每幅作品中,例如在第二段的爵士樂裡,我聽到鼓打節拍的聲音,我用深藍色的短線條表現;鋼琴的主旋律,我用淺藍色和橘紅色表達他的旋律。因此整幅作品上會有很多的符號,他們各代表著一種我聽到的聲音,各自存在卻互相影響

並組成整幅畫,如同一首完整的音樂,雖然我不懂音樂的結構組成,但我以這個方式去記錄我所聽到的聲音,使整個畫面看起來也有結構。

                                        爵士樂的聽覺創作作品

鼓打節拍的聲音,以深藍色的短線條表現;鋼琴的主旋律,則用淺藍色和橘紅色表達他的旋律。




我在記錄描繪我所聽到的聲音時,也會隨著節奏在紙上作身體性的表現,也就是一邊紀錄那個聲音一邊隨著音樂擺動。我也會依據我聽到聲音給我的感受是溫暖或是寒冷等去選擇我想使用的顏色,以及那個聲音讓我產生的感受去表現線條和其他造型元素。其實我在創作這些作品時我並沒有想很多,只是很快速的把我聽到的表現在紙上,之後在探討作品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我是有意識的在創作並且有我自己的方法。






管旋樂作品






創作的身體性_聽覺1

這次的非具象創作課,老師讓我們用創作的身體性來表現聽覺,老師先讓我們選一件物品,讓我們聽音樂並描繪那件物品。

我描繪的是我的筆袋,我的筆袋已經很髒了,我聽著音樂,藉由線條與色彩來表現筆袋的生命故事。我使用粉蠟筆來表現這次的創作,在創作的時候,我有的時候會跟著音樂的節奏或節拍用蠟筆在紙上搖擺,有時用點線面等元素去表達我聽到的音符。



第一段音樂
第一段音樂是明亮柔和的管旋樂,我認為是筆袋最活力旺盛的時期,他對未來充滿著希望,期待著即將買他的新主人。整幅作品顏色很多且鮮豔明亮,我使用捲曲的、跳躍的和放射的線調來表現我聽到的音樂節奏,點,是音樂中的節拍,使層次更豐富。

第一段音樂作品






第二段音樂
第二段音樂是爵士樂,節拍的感覺很明顯,我用深藍色的短線條表現節拍,有秩序且短短一段段的;鋼琴的聲音是主要的旋律,他在節拍中迴旋舞蹈,我用淺藍色和橘紅色表達他的旋律並隨著節奏在紙上作身體性迴旋。另外咖啡色的線條表現的是筆袋上的髒汙,一樣在畫的時候隨著節奏在紙上作身體性的來回速寫,這段音樂讓我聽起來像是筆袋到我手中變髒的過程,他很愉悅卻又惆悵,他已經慢慢在變髒了。

第二段音樂作品







第三段音樂
第三段音樂是鄧麗君的經典老歌,旋律柔和歌聲甜美,對我而言就是許多粉色及暖色的捲曲線條,綿密柔軟。
第三段音樂作品







第四段音樂
這兩段音樂是實驗性的音樂,感覺有各種不同的元素在裡面,有樂器和電音合成的聲音,也有人聲,這兩段音樂我主要作的是節奏和身體的表現,將聽到的旋律和音節與節拍直觀的畫在紙上。

第三與第四段音樂作品







第五段音樂
第五段音樂是龐克搖滾音樂,表現筆袋對他自己遭遇的不滿。黑色線條和色塊是節奏,有些暴躁不安定,隨著音樂和身體性在紙上描繪;其他顏色的斜線描繪嘶吼的人聲,俐落且強而有力。

第五段音樂作品






第六段音樂
第六段音樂輕快活潑,聽起來充滿著生命力,有些民俗樂器的容入。綠色的短線條是樂器明快的節奏,橘紅色的線調和色塊是人的歌聲,熱情動聽。這段音樂描述著筆袋他對生命的積極態度,即使他知道他會變髒變舊,他還是很認真扮演好他的角色。
第六段音樂

第六段音樂作品




第一段音樂作品與我的筆袋






















2014年2月18日 星期二

陳曉朋

陳曉朋老師過去有在我們元智大學藝設系教書,很遺憾她卻已經離職了,所以當時沒有機會可以當她的學生。
曉朋老師有回來元智演講,我真的很喜歡那場演講,我認為那場演講讓我初部認識什麼是藝術創作,影響我很深,當時我剛升上大三,選的是藝術組,剛進入藝術組其實完全不了解藝術創作到底是什麼,但是藉由老師對於自己作品的講解與創作歷程,我有比較清楚什麼是藝術創作了。
透過老師的演講和閱讀他的相關文章,我了解到老師對於藝術創作的脈絡有她自己的看法,在演講時他舉過一個例子,評圖的時候明明就覺得同學畫的東西不怎麼樣,自己也會畫,為什麼老師偏偏就喜歡他的?那是因為脈絡的不同,好的創作不在形式,不一定說要畫出什麼技術高超的東西,而是創作者創作時的思維想法,老師的作品常出現幾何形,在台灣常被歸類成「抽象繪畫」,她認為其實這世界上並沒有什麼東西是抽象的,但是繪畫的觀看要有生活經驗連結,才能明白創作者想表達什麼,而不是只重視眼睛看到的形式層次。

陳曉朋La Vie 墨爾本專訪

「和紐約給我的感覺相反,墨爾本的物理(外在)樣貌是水平的,我的心理(內在)狀態是垂直的。這大概是地球兩邊的一種自動平衡現象。」陳曉朋:墨爾本城市景觀(物理樣貌)是水平的,沒有摩天大樓,不似一般大城市或台北,住宅人口密度那麼高。攻讀博士的期間,比起過去在紐約的生活更偏向封閉內省,抽象地進行自我對話,所以如同一種垂直狀態。






我的貝確勒系列











墨爾本系列